一招悟兩年-“WHAT” 而非”WHY”

再見媺玫督導,她的頭髮似乎花白了不少。她淡淡的問了一句,最近過的如何?我笑道,妳先吃完飯在說八。單就這句話,我感到自己多了些沉穩。上次一同值班已是兩年前,當時我總是纏著媺玫問東問西,一邊把自己的感想和焦急一股腦倒出來。督導總是笑笑的,穩穩的,溫溫的,回答不多,但有些指導,一輩子都不會忘。

當時我剛接案,心智年齡尚未脫離青春期,對於控制欲強的父母,心裡總是很容易生出對抗的心。一方面,面對年紀可以當我父母的當事人,滿懷焦慮,不知自己能否幫上他們。另一方面,一旦看見當事人的問題,又急著想要處理。於是,就卡住了。於是,滿懷焦慮的問媺玫,我該怎麼辦?

面對一個焦急的學徒,媺玫還是一樣,笑笑的,穩穩的,溫溫的,她沒要我覺察自己的焦慮,倒是教了足以叫我花兩年才能領悟的一招。
"一平,面對當事人時,要關注他們的WHAT,而非WHY"
"……"
"一位太太,叫先生去倒垃圾,先生老是不去,太太於是非常生氣。太太一直問先生,你為什麼不去倒垃圾!?雙方關係開始緊張……。然而,要關心的重點,其實在於先生不去倒垃圾是什麼?這行為代表什麼?而不是為什麼"。

我閉上嘴巴。陷入深思。
這一想,就是兩年。

當時媺玫告訴我這個方向的隔週,我就已經理解,要找的,並非當事人焦慮的原因,而是試著理解焦慮本身是什麼。但是焦慮本身是什麼…….?這是個大方向,是招意。要將其轉換成實際可用的招數,還少了什麼,少了什麼…….
當時我沒再追問,WHAT要如何運用。大概當時,我隱隱約約知道,有些東西,只能慢慢體會,並非一蹴可及。

今天,再次見到媺玫,我像個完成作業的小學生,忍不住告訴她,我想通了,而且是可以實際運用的想通。媺玫笑著要我分享給大家,我清了清喉嚨,開心的說道:
"兩年前,督導要我關注WHAT而非WHY。"
"通常我們在接案時,總會注意問題究竟出在哪?"
"於是心裡就會一直問:WHY,WHY,WHY,為什麼當事人會這樣?等到我們找到了一個"原因",就想盡辦法要"矯正"當事人"
"可是我現在終於了解,人的問題,根本沒有所謂的WHY,因為人是由WHAT構成的"。
"人的自我概念,是由很多個WHAT累積起來的:我是個沒能力的人,我要證
明自己的能力,我的女兒很乖,我的兒子很壞,我應該要好好教育我小孩,我父母期待我光耀門楣….."
“這些想法,一個一個,構成了一個人認為自己是怎樣的人。要了解一個人,就要從這些線索,慢慢拼湊出當事人是一個怎樣的人。"
對眼前這個人有更多了解之後,接下來,就看要從哪個面切入,做更深入的探討。所以要了解人,須從WHAT著手,而非從WHY急切的尋求單純的因果關係。

媺玫笑道:"孺子可教"
我也笑了:"一招悟兩年"




留言